2025年山东协和学院专升本校荐生招生计划323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0人,学前教育150人,英语80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90人,机械电子工程50人,汽车服务工程4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0人,电子信息工程40人,自动化60人,软件工程40人,网络工程90人,物联网工程40人,数字媒体技术35人,土木工程80人,口腔医学155人,中药学130人,医学检验技术240人,医学影像技术260人等。详细如下:
2025年山东协和学院专升本校荐生招生计划专业
学科门类 | 招生代码 | 本科招生专业 | 校荐生计划 |
工学 | 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0 |
教育学 | 40106 | 学前教育 | 150 |
文学 | 50201 | 英语 | 80 |
工学 | 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90 |
工学 | 80204 | 机械电子工程 | 50 |
工学 | 80208 | 汽车服务工程 | 40 |
工学 | 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0 |
工学 | 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40 |
工学 | 80801 | 自动化 | 60 |
工学 | 80902 | 软件工程 | 40 |
工学 | 80903 | 网络工程 | 90 |
工学 | 80905 | 物联网工程 | 40 |
工学 | 80906 | 数字媒体技术 | 35 |
工学 | 81001 | 土木工程 | 80 |
医学 | 100301K | 口腔医学 | 155 |
医学 | 100801 | 中药学 | 130 |
医学 | 101001 | 医学检验技术 | 240 |
医学 | 101003 | 医学影像技术 | 260 |
医学 | 101005 | 康复治疗学 | 100 |
医学 | 101101 | 护理学 | 740 |
医学 | 101102T | 助产学 | 160 |
管理学 | 120103 | 工程管理 | 40 |
管理学 | 120105 | 工程造价 | 40 |
管理学 | 120202 | 市场营销 | 50 |
管理学 | 120203K | 会计学 | 90 |
管理学 | 120204 | 财务管理 | 50 |
管理学 | 120801 | 电子商务 | 50 |
管理学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30 |
管理学 | 120902 | 酒店管理 | 30 |
艺术学 | 130202 | 音乐学 | 60 |
艺术学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50 |
艺术学 | 130503 | 环境设计 | 40 |
一、招生对象
(一)我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专科毕业生。
(二)应征入伍地为我省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已被免试专升本录取的退役大学生士兵考生除外)。
二、报考条件
(一)考生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没有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
3.没有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
4.专科阶段无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或报名前已解除处分。
5.身体健康。
6.具备以下考生资格之一:
(1)在毕业高校获得学校推荐资格的我省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校荐生)。
(2)通过招生高校自主组织的相应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专业测试),获得考生自荐资格的我省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以下简称自荐生)。
(3)经省级及以上相关行政部门认定的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我省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家庭考生)。
(4)应征入伍地为我省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指普通专科毕业生及在校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后退役,报名时为2025年应届毕业生或已获得专科毕业证书的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退役大学生士兵考生)。
(5)专科学习阶段,作为中国国家代表队选手在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中获奖,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获金奖的我省高校应届专科毕业生(以下简称大赛保送生)。
(二)2025年“3+2”对口贯通培养转段考生,须根据转段测试有关要求参加全省专升本统一考试报名。如具备上述报考条件,参加转段测试同时可兼报其他类型专升本考试招生。
三、考生资格获得
1.申请校荐生资格的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考生专科阶段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名不低于同年级、同专业的前60%。同专业使用不同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按培养方案分类排序。
(2)考生获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或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本人向生源高校提交申请和证明材料,经生源高校审核通过。
2.生源高校要按照有关要求制定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并主动公开,确保测评工作标准明确、程序规范、过程严格、结果公平。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由课程学习成绩(学分绩点)和综合表现(包括思想品德状况、创新创业能力等)组成,其中课程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所占比例不少于80%。在校期间转专业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执行转入专业标准。